
琳瑯滿目的計程車,
今晚你選擇哪一台?
在台灣隨時可以看見一台醒目的黃色汽車行駛在大馬路上,計程車文化已成為台灣的一大特色,深植於所有台灣人心中
上班遲到?搭計程車趕路;聚餐喝醉?搭計程車回家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搭過計程車,但你/妳知道台灣的計程車也分很多家嗎?
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看看最受網友熱議的計程車品牌吧~
調查期間:2022/10~2022/12
調查平台:各大台灣論壇(如Dcard、PTT)、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新聞、部落格
數據來源:Opview
品牌 | 聲量數 |
Uber | 13,852 |
Line Taxi | 5,563 |
Yoxi | 2,597 |
台灣大車隊 | 1,601 |
說起Uber其實一開始是在美國發跡,於2013年開始才在台灣試營運
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Uber叫車以及Uber eats都是出自同一個公司哦!
而網路上的熱門話題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看看Uber的聲量趨勢
調查期間:2022/10~2022/12
調查平台:各大台灣論壇(如Dcard、PTT)、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新聞、部落格
數據來源:Opview
可以發現11/06是Uber最具話題性的一天,這天出現了兩個主要的熱門討論
文章來源: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67657216.A.FAA.html
首先是PTT Gossiping版(又稱八卦版)中的鄉民所發起的一個問題「為什麼Uber比小黃更便宜?」有些鄉民表示因為有時候會有折扣優惠、早期的Uber更便宜,而正確答案是「計價公式不同」,大家都熟知的小黃計程車是依里程計價,Uber則是依當下的供需差距計價,下次如果搭到便宜的Uber,可能就是你的地區跟時間對計程車的需求不高哦!
文章來源:https://www.ptt.cc/bbs/Salary/M.1667547948.A.A78.html
第二篇熱門話題同樣是PTT的鄉民們發起:「Uber司機能達到5萬月薪嗎?」,有的鄉民認為轉職Uber要一天做滿12小時才「有機會」日薪3,000
全職開車並不如想像中的自由,甚至沒什麼休息時間,點點投團隊的成員中就有人的父母是開計程車為業,這邊要語重心長的跟讀者們說,其實開計程車沒有想像中美好。
就像這篇文章的一個鄉民所提到的,路上可能會被撞到或你自己撞到別人,修一次車就要好幾千塊,每個月的油錢也是好幾千塊,而且因為車子每天都要開好幾小時,也必須時常保養,如果沒有很積極的工作,其實是不太賺的,比較適合半退休的人
調查期間:2022/10~2022/12
調查平台:各大台灣論壇(如Dcard、PTT)、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新聞、部落格
數據來源:Opview
接著則是Line Taxi,你沒看錯,就是我們都在用的通訊軟體「Line」,前身其實是叫做「Taxi go」,於2017年在台灣成立,在當時就是透過Line以及Facebook的聊天機器人叫車,後來在2019時正式與Line合作,便有了今天的「Line Taxi」,在經過三年的時光後,最被網友們熱議的是什麼呢?
文章來源:https://www.dcard.tw/f/mood/p/240325838
在10月底時一位Dcard的網友表示自己用Line Taxi遇到可怕的司機,原PO表示自己乘車的過程中司機不斷轉頭看她,甚至最後要原PO考慮當他女友,一天給2,000,讓這名Dcard的網友震撼不已。
點點投團隊認為多數的計程車品牌其實都面臨像這樣子形象問題,譬如前面提到的「為什麼Uber比小黃更便宜?」,一些留言的鄉民們反應小黃常見車內菸味/檳榔味,讓人感覺不舒服,而Uber的車子比較新、會放音樂、有香味。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觀點呢?我們認為是「時空背景不同」的風氣差異,早期大家對於計程車的搭車品質要求還不大,但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越來越重視「高品質的體驗」,追求更多的附加價值,產品本身不再是唯一指標
就像現在你去餐廳吃飯,環境是不是明亮乾淨整潔?員工是不是態度良好動作快速?而計程車內的環境就等同餐廳環境,司機就等同員工,Uber一出現便迅速影響計程車市場(當然價格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點點投團隊認為很多的商家在營運碰到瓶頸的階段,時常忽略「差異化」的重要性,有些時候東西賣不好不一定是宣傳不夠多、價格不夠低,也可能是服務本身沒有決定性的差異哦!
再來是大家一定最近都有在電視上聽過這首饒舌歌「yoxi 有喜」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_GPxlCmoU
第三名就是近期大打廣告的yoxi,yoxi成立於2020年,可說是新興品牌,但其實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和泰汽車與日本豐田共同成立的哦,那麼Yoxi的熱門話題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看看網路上的趨勢吧!
調查期間:2022/10~2022/12
調查平台:各大台灣論壇(如Dcard、PTT)、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新聞、部落格
數據來源:Opview
Youtuber「金童衝腦」在11/30發佈了一部與yoxi合作的旅遊Vlog,分享yoxi在11/14~12/31這段期間開放累積里程數的抽獎活動,而影片的主題則是介紹台灣各種異國風格的景點,獲得了粉絲踴躍的支持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xn9_Lv1aY
團隊要來為讀者科普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合作模式,在「網路行銷」中會稱呼像「金童衝腦」這種創立自己的平台,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創作、且也有大量粉絲追隨的人為KOL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因此像是Onion Men、阿滴英文等知名Youtuber也皆為KOL,能夠理解為早期的電視明星,受到眾人認識與喜愛的人。並且由於他們的言行具備影響力,粉絲們常會採納其對於消費、專業知識、政策等見解,才有了所謂的置入性行銷(俗稱業配)出現。
在行銷業界當中會稱呼像yoxi這樣提供特定服務、產品的企業為「品牌端」,品牌端會與KOL合作,透過置入性行銷推廣自己,目的在於利用KOL的影響力提升品牌本身或者是產品的知名度,促進企業的獲利。
至於合作的成效是好還是不好,需要依KOL的訂閱數/影片瀏覽數/留言數/按讚數/跳轉數去多方評估,想必讀者看到跳轉數時心中會浮出問號,什麼是跳轉數?這就牽涉到一種叫做「Urchin Tracking Module」(簡稱UTM)的東西
它是一種加在網址當中的參數,你可以利用Google Analytics來追蹤流量的來源,這代表品牌端能夠請KOL將UTM連結埋入到他們發佈的文章中,而品牌端便可以了解這一位KOL能夠帶來多少流量,是不是值得再次繼續合作。
調查期間:2022/10~2022/12
調查平台:各大台灣論壇(如Dcard、PTT)、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新聞、部落格
數據來源:Opview
第四名是計程車的始祖品牌「台灣大車隊」,而我們同樣來看看最熱門的話題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aUX8rZzyo
高雄市政府與台灣大車隊合作,於台灣設計展展出全新塗裝的計程車,因此在10/08這天有大量的新聞媒體報導,但網友對於這個改變似乎不太買帳,表示「應該先提升司機素質」。
點點投團隊認為這反應出計程車受眾對於「小黃」已經被負面印象固定住,在Line Taxi的話題分析中我們提到有些鄉民認為常見到充斥香菸/檳榔味的小黃,或是遇到騷擾乘客的司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意見當中可以看到網友們在抱怨的時候說的是「小黃司機」,不是「台灣大車隊司機」也不是「Line Taxi司機」,代表「小黃」的外觀形象已經凌駕於品牌之上,對消費者來說除了Uber之外的計程車都能夠用小黃概括,也都共同存在類似的負面觀感。
事實上網友之所以對Uber印象比較好,點點投團隊認為問題在於Uber一開始在台灣的運作模式就是「APP叫車」,而非電話或揮手叫車,也就是說存在有沒有數位化的差異,而數位化的生活又存在年齡上的斷層,年輕人較容易接受數位化的產品,「網友/鄉民」便以年輕人居多
而從年輕人較容易接受數位化的角度來說,有搭乘過早期Uber的讀者可能有發現,司機(員工)的年齡也比一般小黃來得更年輕,嚼檳榔這件事並不流行於現代年輕人之中,並且司機對於車內環境的營造也受自身年齡影響,同時因為數位化的關係所以最一開始接觸的消費者也以年輕人為主,會更追求現代化的服務與環境,各計程車品牌在當時沒有大幅數位化的情況下便給了Uber崛起的機會。
最後我們要來探討品牌之間的熱門程度的落差,需要從議題的「源處」來看
調查期間:2022/10~2022/12
調查平台:各大台灣論壇(如Dcard、PTT)、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新聞、部落格
數據來源:Opview
品牌 | 討論區 | 新聞 | 社群網站 | 部落格 |
Uber | 3,619 | 2,519 | 5,939 | 227 |
Line Taxi | 480 | 1,745 | 2,831 | 529 |
Yoxi | 106 | 454 | 2,009 | 22 |
台灣大車隊 | 352 | 678 | 497 | 30 |
※討論區的定義為一個獨立的網頁平台,這個平台具備各種不同主題的頁面,如手機、汽機車、遊戲等,平台的使用者可以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虛擬身分,與其他使用者進行交流,如PTT、Dcard、Mobile01皆 為討論區平台
※社群網站的定義為平台使用者傾向公開自己的真實資訊(照片/姓名等),與其他使用者且通常是親朋好友交流的平台,例如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
透過此數據我們能夠發現這些品牌之間差距主要受到新聞及社群網站影響,明顯可以看到Yoxi與台灣大車隊分別在新聞與社群平台的聲量有所不足,也就是說他們與Uber、Line Taxi的巨大落差在於是否有積極主動為自己做曝光,例如與新聞媒體合作,利用媒體平台為自己的品牌進行曝光,以及創建自有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的品牌頁面,並持續的發佈貼文(像是新品介紹、活動資訊等)。
總結來說,新聞及社群這兩個平台的聲量多寡取決於品牌自發性的曝光,我們平常在Facebook上看到XX品牌的XX產品折扣活動、KOL介紹某個產品、新聞報導XX公司的公益新聞,大部份其實是由企業(品牌)主動發出這些資訊。討論區則受到品牌的知名度影響,並且在這類平台上活動的多是一般消費者,當一個品牌越知名、產品越普及,就越有可能被網友提到,品牌在討論區的聲量是一種被動的產生。